微信扫一扫,添加麦肯咨询微信公众号
-  客户热线
- 0871-63179280
-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国际大厦33楼01室(穿金路小坝立交北侧)
-  传真
- 0871-63179280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对我国的飞速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改革中重组并购的三个类型进行分析,并列举了国企改革的成果,探讨国企改革的未来路径:继续深入推进以专业化整合为目的的并购重组;更大范围引入“积极股东”,因地因业分类改革;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机制。
一、国企改革中重组并购的三个类型
(一)横向同质化行业整合(强强联合)
业务高度重合的国企间,最为常见的改革路线便是横向并购,而这一类情况多见于装备制造、建筑工程、电力、有色金属等领域。
首先是宝钢、武钢的合并。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通过了宝武重组方案。合并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宝钢将扮演整合者的角色,吸收合并武钢,武钢整体并入宝钢。新成立的集团拟命名,宝武钢铁集团,原武钢集团成为新集团的子公司。宝钢与武钢的合并,一方面可以化解当时过剩的产能,同时也减少了国内的同质化竞争。
其次是南北车的合并。2014年12月30日,分离14年的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终于再度合体。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发布公告,称双方技术上将采取南车吸收合并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合并后为中国中车。2015年3月5日晚间,中国北车公告称,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合并获国资委批准。
此外还有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五矿与中冶合并,中国海运与中远集团合并,都属于国企间的横向同质化并购。
(二)纵向外延式并购重组
外延式并购重组主要是为了形成国企间的优势互补、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纵向整合,或者横向的多元化并购:如煤炭电力、电力电网等产业链上下游等。我们以电气行业公司的重组为例。许继电气,主要做的是国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控制,被誉为我国电力装备行业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平高电气是国家电工行业重大技术装备支柱企业,我国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开关及电站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而参与战略性重组的中国西电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完整输配电产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2010年许继电气发布公告,国家电网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在2021年9月14日,许继电气、平高电气公告,他们与中国西电集团等企业实施重组整合,已获国务院批准。三家公司在优势业务上都具备一定的互补性,此次重组后,有望在特高压领域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继电气的重组过程,先是与中国电网的上下游,外延式重组,之后与中国西电、平高电气的重组就是同质化的、互补式的并购整合案例。
(三)混改式并购重组
混改式并购主要可分为四种: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二是开放式改制重组;三是员工持股;四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本加盟。以中国联通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例。2017年,中国联通发布混改方案,除了通过老股转让和股权激励募集资金外,通过向BATJ等战略股东非公开发行不超过约90.37亿股股份,募集资金约600亿元的资金,用于优化4G网络、建设5G网络以及实现创新业务规模突破。在引入上述战略投资者后,联通集团合计持有中国联通约36.67%股份;中国人寿、腾讯信达、百度鹏寰、京东三弘、阿里创投、苏宁云商、光启互联、淮海方舟、兴全基金和结构调整基金,也都分别持股,新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合计持有公司的35.19%股份,进一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个项目坚持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原则,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都能接受的投资回报机制,这是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梳理国企改革的发展历史,对国企改革的类型进行分类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国企改革的重点一直都在围绕提高国企效益而展开,都是在力求国企拥有足够的自主性,尽量摆脱政府的干预,而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混改式改革,无疑是最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改革方式。
国企改革三年任务已提出,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之路可谓任重道远,但国企改革三大路径也给A股市场带来新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第一、混合所有制模式,影响的是自然垄断类行业的个股,如铁路、能源等,重点在关乎国计民生行业的大市值个股。
第二、横向同质化整合模式,影响的是同业但非充分竞争的个股,如建筑、建材、中字头个股。
第三、纵向外延式并购重组模式,影响的是上下游产业链及产业互补型的企业,如电力与电网、有色与矿业等,以及地方国企间、国企与民企间的重组,重点在高估值的中小市值股或国字号为主线。
二、国企改革的成果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近年来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占据着核心地位。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三年改革任务70%的年度目标。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成功清退低效无效资产,实现大幅减亏
2021年末,中央企业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剥离完成率达86.9%;地方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低效资产、无效资产的清退完成率达87.9%。中央企业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地方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完成率达90%。
(二)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
一方面,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董事会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末,央企和地方国企中,公司制企业占比分别高达97.7%和99.9%;各级国企已经基本实现董事会的应建尽建。另一方面,三项制度改革大范围破冰破局,用工市场化逐步深入。经理层成员基本实现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员绩效考核全面铺开;公开招聘人员占新进员工总数接近100%。
(三)开展多项重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不断深化
2021年全年,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参与的并购事件共861起。有力推动了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四)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优化
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未来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自2020年国企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国企上市公司“引战”案例显著增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非常重要,因此“三年行动”的推进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国企改革的政策走向。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因此2022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十大”之前,将是国企改革攻坚克难、完成主体任务的重要阶段。
三、国企改革的未来路径
(一)继续深入推进以专业化整合为目的的并购重组
虽然国企并购和重组已取得众多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央企层面与试点企业层面,后续随着试点企业的扩围和改革经验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组改革潜力的企业仍将不断涌现。就潜在方向而言,第一,未来央企将加强海工装备、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航空货运等协同发展平台建设。第二,2022年将继续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适时研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积极推动粮食储备加工、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
(二)更大范围引入“积极股东”,因地因业分类改革
“年内将推进更多国有持股超过50%的上市公司引进积极股东持股5%以上。”因此,在2022年可能会有很多符合条件的央企、国企开始引入“积极股东”(即战略性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模式。
(三)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机制
2020年,国资委开展了第一批“科改示范行动”,首批入选企业已基本完成改革。入选企业主要享有两方面激励和优惠政策,第一是工资总额单列,即取消关于工资类支出在企业营收中的占比限制。第二是实施股权激励计划,针对高管人员、科研人员、技术骨干等不同群体,通过分发第一、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并设置一定与业绩相关的行权条件。以上两者均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层与员工的积极性。未来“科改示范行动”有望扩围推广,这意味着将有更多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