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咨询在线客服
麦肯咨询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麦肯咨询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客户热线
0871-63179280
 地址
昆明市永安国际大厦33楼01室(穿金路小坝立交北侧)
 传真
0871-63179280
山西省“十四五”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 Source:昆明麦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日期 Date:2022-01-27        点击 Hits:1452

 

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文化产业壮大起势。“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特色优势文创产业快速发展。截至 2019 年,累计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1352.73 亿元,年均增长 9.54%,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为 2.2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突破35 万家,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9 个和 41 个。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 116 项、保护单位 168 个,位列全国第三。联动实施“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年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 20 余万场次。2019 年,我省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等两项指标均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旅游产业强劲起潮

旅游产业格局重塑性优化,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实现突破性开局,“三个人家”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六字要诀”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旅游+”“+旅游蓬勃发展,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文旅融合成效显现。149 个重点旅游景区基本完成以“两权分离”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文旅集团),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旅游企业 20 强。规划建设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 13017 公里,已建成 3469 公里,并启动运营“0km”标志文化驿站。洪洞、阳城、平遥等 7 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山西省成为第 8 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共实现旅游收入 27283.03 亿元,年均增长 24%(受疫情影响,2020 年未列入平均增幅计算)。全省涉旅企业达 2.4 万家,A 级以上景区 237家(其中 5A 级景区 9 家、4A 级景区 109 家),星级饭店 234 家,旅行社 939 家,持证导游 1.9 万余名。

会展产业发力起效。

“十三五”时期,会展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效应初见成效,市场主体实力有所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到 2019 年,全省举办会展 178 个,引进类会议 7 个,展览总面积 134 万平方米。按照以会带展、以展促会模式,深化产业融合,初步形成会展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态势,培育了一批以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为引领的优质专业会展品牌,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办展整体格局,逐步成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康养产业高点起步。

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确立“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制定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计划,建设一批康养社区和康养小镇,出台康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举办 2020 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和第一届、第二届“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康养项目合作交流(招商)会,全省大康养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坚持项目引领,推动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同步推出康养社区、康养小镇,康养产业成为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

总体来看,经过 5 年努力,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文化、旅游、会展、康养四大产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产品业态更加丰富,要素市场不断健全,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创新活力明显激发,已经构建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十四五”期间推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将产生数字化叠加倍增效应。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性交往和人员流动受限,四大产业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文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消费能力大幅提高,四大产业消费需求旺盛。同时,周边省份与我省资源相似、目标市场趋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从省内看,我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演变阶段,四大产业正在成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省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太行山旅游业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地、核心区,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享有诸多红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四大产业的资源开发利用与我省在全国的资源禀赋地位不匹配,产品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匹配,产业对转型发展的贡献度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不匹配,一些短板亟待弥补,一些难题亟待破解,一些工作实效亟待提高。

总之,“十四五”时期,我省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压过劣势。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在过去五年的基础上,努力从供需两端发力,既要加快速度做大规模,又要补齐短板提升质量,推动四大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消费、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会展聚势、发挥会展放大作用,推进康养生活、发挥康养延展作用,坚持以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为战略定位,坚持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融合发展、相互赋能、创新驱动、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会展、康养拉长文化、旅游全产业链,以文化、旅游带动会展、康养快速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全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

充分发挥山西文化大省的优势,统筹推进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繁荣文艺创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增强山西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推动工艺美术、艺术品业等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丰富文化演艺娱乐业,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

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大文章,实施 A 级景区倍增计划,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发展特色化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推动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

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

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窗口作用,构建“一都三区”会展布局,推进会展设施提档升级,努力把太原市打造成“能源低碳会展之都”,塑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山西会展品牌,拉长会展产业链条,建设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

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

依托优势康养资源,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集群化原则,围绕太原、大同、忻州、晋城等重点城市合理布局康养产业,搭建康养产业发展载体,完善康养配套服务,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加快构建多样化、高品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养产品体系。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力争到 2025 年,四大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 GDP 增速,占 GDP 比重明显提升,在全国的位次持续前移。

——实力更强。 2025 年,文化和旅游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文化旅游市场规模跨过万亿;会展展览面积、展览场次、会展成交额、会展直接收入实现“双倍增”,会展数量突破 400 场(次),直接收入达到 10 亿元,拉动相关产业综合收入 100 亿元;康养产业初具规模,品牌效应凸显,来晋康养客群超过 150 万人,综合收入达到 1000 亿元。

——结构更优。四大产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品结构更为优化,休闲度假、康养、会展等功能明显增强,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旅居康养等消费不断提升,客源结构更加多元,省外游客占比提高,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人均花费突破 1000 元。

——载体更实。 2025 年,A 级旅游景区数量实现倍增,达到 500 家以上。其中,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 1-2 家,新创建 5A级景区 2-3 家,创建 4A 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 50 家,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100 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达到10 个;会展场馆面积达到 40 万平方米;康养小镇达到 20 个、康养社区达到 50 个、康养村落达到 200 个。

——融合更深。推动四大产业建设 30 个重点集聚区和 300个重点项目。文化和旅游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会展、康养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链条全面延长,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界经营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

——品质更优。按照主客共享的原则,全面提升发展环境,文化和旅游友好型环境基本形成,品牌认同度、体验满意度、便利舒适度全面提升。

——贡献更大。四大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之一,在转型发展中功能更加突出,对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度更高,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四)空间布局

充分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一极带动、人字廊道、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层级多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

-- 一极带动

-- 人字廊道

-- 三大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 多层级多组团发展

三、打造中国文化传承弘扬展示示范区

(一)聚焦重点推进文化事业繁荣

--打造文艺精品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二)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

--推动工艺美术品牌化。

--加快工艺美术振兴。

--引导工艺美术集群化发展。

(三)开发“山西礼物”系列文创产品

--培育特色文创产品。

--文创嵌入旅游生产消费全过程。

(四)丰富活跃演艺娱乐业

--打造标志性演艺品牌。

--激发演艺娱乐主体活力。

--创新演艺娱乐承载方式。

(五)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

--大力发展动漫业。

--加快大数据云平台建设。

--加强数字内容生产。

(六)引导扩大文化消费

--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创优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

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实施国家战略对接工程

--对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精品文化旅游带。

--对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长城文物保护利用的样板区。

--落实国家太行山旅游规划,打造太行山国家旅游风景道。

(二)实施 A 级景区倍增计划

--倍增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

--推动三大世界遗产地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大力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打造经典红色景区,培育红色精品旅游线路。

--推动“红绿融合”,打造“生态+红色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带。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

--塑造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

--丰富和提升“旅游后备箱经济”。

(五)推动重点文物活化利用

--开展文物活化利用试点。

--培育文物活化利用线路产品。

--推进文博创意产业发展。

--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

(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

--建立创建工作规范。

--增加全域服务供给。

--创优发展环境。

五、建设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

(一)构建“一都三区”会展布局

(二)推进会展设施提档升级

(三)打造太原“能源低碳会展之都”

--将太原打造成为国际会展品牌聚集地。

--将太原发展成为会奖旅游目的地。

--将太原建设成为北方重要康养节庆休闲目的地。

(四)塑造有影响力的山西会展品牌

--提升我省现有本土会展品牌的国际化水平。

--大力培育一批特色化本土化会展品牌。

--打造 2-3 个永久落户的会议品牌。

(五)加快培育会展市场主体

(六)创优会展服务环境

--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

--强化会展管理服务。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发挥中介组织作用。

--创新“线上会展”模式。

六、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

(一)合理布局康养产业

--构建一个康养产业发展核心。

--集聚两个康养产业片区。

--培育多个康养产业支撑点。

(二)构建特色康养产品体系

--优先发展避暑康养。

--优化提升温泉康养。

--试点推进森林康养。

--培育乡村休闲康养。

--大力推进运动康养。

--着力推动中医药康养。

(三)做强山岳型夏季康养载体

--建设一批康养小镇。

--培育一批康养社区。

--发展一批康养村落。

--打造一批中药材康养小镇(基地)。

(四)完善康养设施管理服务配套

--加强医疗服务配套。

--完善养老设施配套。

--健全健康管理配套。

--推进智慧康养配套。

(五)培育壮大康养市场主体

七、推进文旅展康融合发展

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灵活采用“1+N”组团集聚或独立集聚的形态,推进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互联互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规划建设一批四大产业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 2025 年,择优培育 40 家左右产业集聚区。

(一)以业态创新促融合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创新“旅游+”产品业态。

--拓展提升“会展+”“康养+”产业链条和品牌。

(二)以空间集聚促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

--会展商务产业集聚区。

--康养产业集聚区。

--探索建立“链长制”园区管理机制。

(三)以企业培育促融合

--打造四大产业旗舰劲旅。

--激发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活力。

--加强科创型企业孵化。

--释放其他各类主体融合发展潜力。

(四)以深化改革促融合

--创新投融资平台。

--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培育展示交易平台。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五)以技术进步促融合

--打造特色科技体验产品。

--普及智慧管理服务。

八、加快对外开放和市场开发

(一)激活省内市场

(二)深耕国内市场

(三)提振入境市场

(四)讲好山西故事

--做好传统媒体营销。

--开展新媒体营销。

--妙用活动、节庆、事件营销。

--加强联合营销。

(五)促进合作交流

--加强省际区域合作。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九、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标准化建设。

--健全行业信用体系。

--推进依法行政。

(二)健全要素提升服务水平

--特色化抓好“吃”。

--多元化抓好“住”。

--便捷化抓好“行”。

--网络化提升“游”。

--本土化抓好“购”。

--体验化抓好“娱”。

--品质化抓好“环”。

--普及化抓好“厕”。

(三)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

--实施安全质量提升行动。

(四)完善全域交通提升交旅融合水平

加快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联程联运、快进慢游深体验的产业交通体系。完成黄河、长城、太行 3 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任务,打通支线连结线“最后一公里”,突出自然景观风貌、地域文化特色,建设集观光码头、旅游驿站、集散中心、观景平台、漫游步道、房车营地、智慧景区为一体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实行货车、客车分流,开通固定时段客车专行线等方式,形成旅游专用线路。

十、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统筹协调。

--营造营商服务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勇于先行先试

--激发改革勇气。

--明确改革重点。

--创新改革路径。

(三)创新政策措施

--保障土地供给。

--强化财税支持。

--实施奖励扶持。

(四)建强人才队伍

改变传统的人才选拔模式,创新人才引进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人才扶持、评价、认证机制,开展人才专项培训,打造一支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影响力的高端文化人才团队,带动培养一支具有持续创新力的“文化晋军”。

(五)开展规划评估

将本规划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部门实际,逐一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定责任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对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跟踪分析,需要统筹调度、调整优化的及时跟进,形成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可追溯、可评价、可验收要求,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纳入本单位综合评价体系,每年检点,中期评估,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实施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