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麦肯咨询微信公众号
-  客户热线
- 0871-63179280
-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国际大厦33楼01室(穿金路小坝立交北侧)
-  传真
- 0871-63179280
 
解药和毒药,右手和左手,这两个本不关联的东西凑在一块,得追溯到一个闲聊话题。源头已忘了,只有这句话印象深刻:“能把一个优秀的企业做死,这人的确也有那么一手。”
乍听起来,还真怪,捣乱谁不会,不值一提。不过,换个角度,似乎也没那么无趣。
汉语词典对解药的解释是:方剂名,误服药物后以此消解。对毒药的解释是:危害生物体的有毒的药物。他们同为药,只不过一个救死,一个杀生。如果放大到企业管理,类似是一能手将病入膏肓的企业救活,另一能手将枝繁叶茂的企业推向死亡。同为能力,只是一左一右。但有一个天壤之别的事实:毒药远没解药惹人爱。
一方面,是源于心理作祟。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大多数人都渴望成功,导致学习如何成功大行其道,家庭、学校、媒体、社会一个劲的怂恿我们去学习成功,成功光荣。于是,我们竞相追寻解药,追捧成功人士。于是,报纸、广播、网络媒体、培训机构的成功案例、成功课堂扑面而来。但,成功者似乎总是少数,成功经验对于求成若渴的大多数人来说,总不够用。
另一方面,是源于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现存教育体系方法论有一个大的漏洞,它只是在告诉我们证明一个事情的方法,却很少告诉我们证伪一个事实的方法。我们倾向于“证实”而非“证伪”,就像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做事一样,久而久之,定型了。如果突然问一句:一开始你怎么不用左手做事?估计会问倒一大把人。
其实,毒药也有它的追随者。
可口可乐的教父基奥更喜欢谈论失败。根据自己一生的管理经验,他总结了一系列企业和个人最容易掉下去的管理陷阱,称之为 “管理十诫”。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从遍布全球的中小企业到如日中天的跨国公司,曾经辉煌的企业和领导人,他们成功的途径千差万别,但让他们一败涂地的原因,却惊人地相似……
每个人都喜欢谈论成功,其实,了解失败更能减少失败。减少失败,意味着增加成功机会。问题在于,如何将毒药的威力转变为解药的效果,这个才是解药与毒药威力最大化的关键。
毒药的害处在于它的破坏力,破坏力又来源于对抵御力的见招拆招。就像一个管理者,他能将一个根基深厚,不可能失败的企业经营到破产边缘,必定有他的“失败能力”。而这种“失败能力”的化解招式,就是“非失败能力”。这种能力的价值远大于成功经验价值。即使它最终可能也同成功经验一样,不能确保实现成功,但有一点,却是成功经验无法企及:它给予了更多成功的可能。
成功的经验很难造就成功的可能。因为它告诉追随者:我走哪条路成功的?就像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为你插下路标,左走,右转,然后就到了成功目的地。这极容易限制追随者寻找新的成功之路。而“失败能力”,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表达的是:我走哪条路失败的?暗示的是:你尝试其他的路走走。如同《管理十诫》,它说的是如何避免误入陷阱:那条路上有个陷阱,我曾经掉进去过。
一个企业或是个人,如果在可接受时期内,能以毒药谋解药,以解药攻毒药,经得起左手甩,右手扶,我想描述它的不该是“有一手”,而是“有双手”。
作者系麦肯咨询助理顾问符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