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咨询在线客服
麦肯咨询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麦肯咨询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客户热线
0871-63179280
 地址
昆明市永安国际大厦33楼01室(穿金路小坝立交北侧)
 传真
0871-63179280
云南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来源 Source:昆明麦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日期 Date:2014-11-18        点击 Hits:10103

 

(麦肯咨询景区专家)

基本情况

(一)概况

云南省旅游景区景点通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建设,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全省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旅游景区景点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止2007年底,我省已接待游客景区景点共425个(包括度假区),比2000年的224家翻了一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达13.4%。其中各种设施较完善、拥有较高接待水平的A级景区120家,占全国A级景区总数的5.08%(全国A级景区2362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景点33家、3A级景区景点17家、2A级景区景点63家、1A级景区景点7家。此外,另有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共10家。

目前我省旅游景区主要是三大类:即观光类景区:包括历史文化型、自然风光型、民族风情型;休闲度假类景区:包括温泉康体型、休闲运动型和度假型;综综合类或专项型景区:包括旅游小镇型、主题公园、城市公园、博物馆和其它型(见表1)。其中,观光型占的比重最大,为72.2%;综合及专项类次之,为15.4%;休闲度假类为12.4%。与2000年的同期类型数量的景区相比,观光类型在质量增加的同时,数量大幅度增长,比2000年增加114家;休闲度假类景区比2000年增加47家,综合类产品快速增加,比2000年增加34家,全省的旅游景区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大类(种)

亚类(种)

亚类数量

大类数量(家)

所占比例(%)

观光类

历史文化型

71

307

72.2

自然风光型

205

民族风情型

31

休闲度假类

温泉康体型

15

53

12.4%

休闲运动型

38

综合类&专项类

旅游小镇型

11

65

15.4%

主题公园

5

城市公园

38

博物馆

8

其它

3

共计

425

(二)全省旅游景区的规划布局

按照全省旅游景区规划与布局,我省旅游景区共分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等六大片区。

1)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

以昆明为中心的昆明市、玉溪市和楚雄州。代表性景区为:石林风景名胜区、昆明世博园、楚雄州禄丰恐龙博物馆、彝人古镇;玉溪市的映月潭休闲中心、玉溪市汇龙生态园、通海秀山公园。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的高尔夫球场和相关的休闲度假设施。目标是将“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南著名的观光度假国际旅游胜地,高尔夫球和商务会展基地 ,以及我省连接海内外客源市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内外旅游集散中心。

2)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主要包括:大理州、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代表性景区为:大理三塔景区、大理古城、苍山、洱海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 泸沽湖景区、老君山景区;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梅里雪山风景区、归化寺景区;怒江 丙中洛景区。该片区的主要特点是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 浓郁的民族风情。目标是把大理、丽江、迪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区和连接西藏、四川的旅游集散中心。

3)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

范围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地区。代表性景区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 、野象谷,傣族园;普洱市澜沧拉祜族风情旅游区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区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临沧地区沧源崖画景区。该片区主要突出热带雨林、跨国旅游 、民族风情等特点。目标是打造和推出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把景洪市建成云南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国际旅游集散地。

4)滇西“火山热海旅游区”

范围包括保山市和德宏州。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为主。 目标是建成重要的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旅游门户,把腾冲火山热海及德宏边境旅游培育成国内知名的旅游精品。

5)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

范围包括红河、文山两州以及昆明、曲靖的部分地区。主要景观为:罗平油菜花、元阳梯田、陆良彩色沙林、文山普者黑景区。重点突出喀斯特山水景观,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复合的人文历史特色。目标是把滇东南建成我省面向越南和连接广西、贵州的泛珠三角旅游区的主要门户。

6)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

范围包括昭通市以及昆明、曲靖的部分地区。主要代表性景区为:昭通大关黄连河瀑布 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旅游区;曲靖珠江源风景区 陆良彩色沙林;昆明九乡风景名胜区。其特点是以红土高原革命遗址、温泉瀑布等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红色旅游为亮点,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夏季避暑、大江漂流和自驾车旅游产品,形成我省新兴的旅游产品。

(三)全省旅游景区的经营开发管理情况

1)品牌建设

近几年来,全省围绕“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旅游主题形象,政府和企业开展不同类型的宣传推广活动,云南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各地、各企业加大了对精品旅游品牌的培育,一些景区加大了旅游经营、管理、营销力度,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涌现出丽江、石林、世博园、腾冲、大理三塔等一批深受欢迎的旅游景区,使我省旅游景区的品牌效应得到了显现。腾冲的和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小镇之首;丽江、香格里拉、石林、西双版纳都入选前30名景区景点,昆明市、丽江市入选前30名城市;丽江市在《新周刊》创刊十周年新锐光荣榜颁奖庆典上被评为10年来中国唯一的一个最新锐的城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中国10大魅力城市之一;2007年被评为欧洲人最喜欢的小城市;大理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旅游线、思茅的自驾车和民族风情旅游线等被中央电视台入选全国最受观众喜爱的二十条旅游线;春城湖畔高尔夫球场被评为“亚洲最佳高尔夫度假村、中国第一高尔夫球场”。

2)资金筹措

我省A级景区多方筹集建设资金用于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形成了政府、国有、集体、个人、外商“五个一起上”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景点的格局。

民间资本进入旅游景区建设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目前全省鸡足山景区、和顺、火山热海、黑井等30多家景区通过经营权转让,实现了资源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为民营资本进入景区开发进行了大胆探索,有效提升了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

3)景区管理

自“十五”以来,我省加大了旅游景区的A级评定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加大质量认证体系等标准的推广力度,尤其是2007年在全省开展了5A级景区和文明旅游景区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的服务配套设施,规范旅游景区的市场秩序,加强旅游景区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来滇游客对旅游景区满意程度大幅度提高。石林景区、丽江玉龙雪山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5A景区,丽江古城成为全国首批的文明旅游景区,玉溪红塔工业园等九个景区评为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游客对景区的旅游投诉65起,占全省总投诉11.4%。全省旅游景区的管理正向标准化和规范化迈进。

4)旅游接待人次

据统计,2007年全省A级景区接待游客4156.98万人次,有70%以上的游客必到全省重要的旅游景点游览,其中海外游客的比重更高,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已成为云南接待游客的主要力量,是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中心围绕点,也是旅游者消费链的中心围绕点。

省各州市2007A级景区接客游客人数一览表 2

地区

昆明

曲靖

玉溪

思茅

保山

人数

11272000

1820283

2346727

450900

1255893

比例

27.12

4.38

5.65

1.08

3.02

地区

德宏

昭通

楚雄

临沧

红河

人数

261174

223000

605726

663306

519259

比例

0.63

0.54

1.46

1.6

1.25

地区

文山

大理

丽江

迪庆

版纳

人数

930000

7273654

10360983

819426

2767501

比例

2.24

17.5

24.92

1.97

6.66

(备注:因怒江州没有A级景区,所以表中不含怒江州)

5)旅游景区营业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2006A级景区景点经营性总收入为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92%。其中门票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77%,占经营性总收入的65.1%。根据国际上1:5乘数效应计算,全省旅游景区直接或间接的间接收入超过12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为499.78亿元的25%,对云南旅游的提质增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大部分A级景区景点都有盈利,其中全省利润超过500万元的有 7 家,占全省A级景区总数的6%,最高的石林和玉龙雪山两家都超过1.4亿元,迪庆普达措景区门票收入也突破了一亿元。盈利的景区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丽江、大理、迪庆、版纳等州市(见图1)。据2007年国家旅游局的财务报表的统计数据(见表3),云南旅游景区的反映财务效益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都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积累率高出全国212个百分点。

云南省各地区利润汇总表 1

云南省旅游景区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一览表 3

地区

务效益状况

发展能力状况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资本积累率(%)

总资产增长率(%)

全国

3.3

3.5

49.2

9.0

9.9

10.2

云南

3.4

4.1

51.3

16.6

22.0

13.6

6)景区景点的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这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基本做法,也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重要经验。从19817月云南省旅游局正式拟定《19811985年的云南省旅游规划》到19999月《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以来,云南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委托省内外专家编制了省、地州、市县、旅游区(点)旅游规划,初步形成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的旅游规划体系,有力促进了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云南省旅游业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规划:

l 省级规划:《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l 片区规划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

《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发展规划》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

《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发展规划》

《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发展规划》

l 专项规划:

云南旅游业“科技兴旅”规划(纲要)

云南红色旅游规划

l 州、市总体发展规划:16州市编制完成“总规”编制或调整

l 十一五发展规划:16州、市完成“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l 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全省126个县,近100个县均完成规划的编制或调整

l 景区规划

A级景区规划:全省120A级景区,均完成“控制性规划”或“建设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或调整

景区(点)规划:全省已投入运营的景区(点)共415个, 340余个完成“控制性规划”或“建设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调整。

7)景区行业管理现状

目前景区在行业管理方面呈现出多部门交叉管理的局面,涉及的部门有:发改委、建设部门、林业部门、文化部门、民族宗教管理部门、旅游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部门根据不同的政策法规对景区进行管理。

l 发改委:根据《物价发》和相关法规主要针对景区门票价格体系进行管理;

l 建设部门 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负责景区内的规划审批、开发和日常管理;

l 林业部门 根据《林业法》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对属于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保护,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行业管理。

l 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门都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对景区实行监督管理。

二、云南省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景区的地方性保护严重制约旅游的发展

云南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权基本由景区所在的地方政府拥有,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从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但是随着全国旅游的发展,云南旅游景区的地方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观念不强,大局观念淡薄,只顾局部,不顾全局; 只顾地方,不顾全省; 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云南省无障碍旅游推进步伐困难重重。

(二)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全省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着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给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变。在开发建设方面,由于旅游资源的多重性,导致了在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上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多头审批、利益分割,形成了“有利益人人争,没有利益无人管”的现象。在经营管理方面,相当一部分业主“只重开发建设、不重视产品促销,只重视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在规模较小的景区景点更为突出,造成全省旅游景区管理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

(三)云南旅游景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

由于地方性保护和管理体制的不顺,云南旅游景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旅游景区自身无法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人才,而对外引进的人才没有发挥的环境,造成人才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云南与四川、广东等旅游发达省市的竞争劣势并非旅游景点资源的比较劣势,也不完全是旅游企业的竞争劣势,而是旅游人才的严重匮乏劣势竞争。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须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旅游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策划规划人才、市场运作人才和地质环境专业人才;云南要建成西部旅游大省必须具备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和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

(四)精品名牌产品较少,结构产品单一

目前,全省旅游景区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但知名度高的精品旅游景区较少,名牌景区就更少。从景区的产品结构看,全省仍以观光类产品居多,占全省景区的总量的 72.2 %,而休闲度假类产品近几年加大开发力度,但其总量仅12.4 %,比重偏低;而专项类或综合类的比重就更低,与云南独特丰富的资源相比有差距,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旅游景区提升改造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建设需投入5008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用于高品位、高档次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政府投入的力度十分有限,建设资金十分短缺已成为制约老的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和新景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瓶颈制约。

(四)少数旅游景区的效益不太理想

目前,云南旅游景区的主要收入还依赖于门票(门票收入占营业总收入65%),具有典型的“门票经济”的特征,景区的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全省有少数的旅游景区的收入是收不抵支,处于亏损状态,其经济效益不理想,给景区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不利条件。

(五)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景区的快速发展,使得从业人员的迅速增加,导致云南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太完善,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六)社区老百姓如何有序地参与景区旅游服务亟待解决

由于大部分的旅游规划中缺乏景区内社区老百姓参与旅游服务经营的规划,老百姓参与景区内的经营服务几乎都是无序、不规范的,由此产生了许多服务缺陷,引发了一定的旅游投诉。

三、云南旅游景区发展思路和主要对策

(一)指导思想

云南旅游景区须紧紧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优化结构、专心升级、提质增效、创建国际精品”的目标,充分挖掘云南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认真实施“大项目促进大景区带动大发展”战略,以创新旅游资源产权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适应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新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核心,继续巩固和提升观光类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类和综合类景区,积极发展专线产品类景区,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市场秩序的治,使云南旅游景区向多元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云南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旅游景区整合的基本目标

支持和鼓励云南省优质旅游资源以多种形式思想跨地区、跨行业、所有制的联合重组,真正实现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行政管理权有机整合,开发、规划和保护的有机统一。在3-5年内培育和发展2-3个具有国际知名品牌、旅游经营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在资本市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旗舰型旅游景区集团。

同时,以品牌产品为依托,完成全省旅游线路统筹,以“点”促“线”,以“线”带动区域整合。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1)建立云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云南旅游资源众多,现有的管理模式不一。对众多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否实行、整合的范围程度都必须科学的根据,因此整合云南旅游资源前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云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国家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该标准重点考虑的是旅游资源的自然属性,即资源要素价值、开发潜力和附加值三项评分标准。但对旅游资源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和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权重考虑上不够。建议根据云南旅游景区资源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云南旅游资源整合的选择。

2整合产品,统筹线路,实施“123、”战略

在云南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线路是昆明石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及西双版纳风情旅游三条黄金旅游线。前两条线路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等国际、国内金字品牌,其市场影响力和旅游竞争力在云南省首屈一指。而版纳旅游作为云南旅游的知名品牌在国内旅游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按照云南旅游资源线路统筹整合的战略,通过政府主导,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参照湖南张家界和安徽黄山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旅游新区,直接隶属于省政府管理,能有效避免行业的多头管理,充分发挥极品旅游资源的优势。

因此,我们建议在云南旅游景区资源整合上大胆创新,实施“123”战略。即全力打造一条王牌线路产品,建立两个“集散中心,形成三个旅游新区。

着力打造以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为核心的线路产品,充分利用上述地州已形成交通环线,打造出一条最具云南特色的线路产品。

建设昆明、丽江两个旅游集散中心。昆明旅游集散中心覆盖全省,统筹全省的旅游线路产品,进一步巩固昆明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全力促成丽江成为新的旅游集散中心。丽江旅游集散中心北可辐射香格里拉,西可带动保山、怒江,南与大理形成统一的区域。两个旅游集散中心的建成,将改变我省旅游区划格局,推动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打造滇中、滇西北、滇南三个旅游新区。滇中旅游新区以昆明为核心,以石林景区为主带动宜良九乡、陆良彩色沙林、弥勒温泉、潞西阿庐古洞、罗平多依河和丘北普者黑等景区,形成喀斯特旅游旅游文化圈;滇西北旅游新区以丽江为核心,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昆大丽香”这个线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丽江、大理、香格里拉三地州的产品整合,完成线路统筹,形成大香格里拉旅游生态文化圈;滇南旅游新区,以西双版纳为主,带动普洱市的旅游发展,形成热带雨林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

滇中、滇西北、滇南三个旅游新区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旅游新区内的旅游资源组建旗舰型旅游景区集团行使旅游资源经营管理权。旅游景区集团通过参股、控股、定向增发、借壳上市等资本运作手段建立或扩大云南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品质,增强云南旅游资源的资本融资能力。

3)加快云南重点旅游景区和项目的建设

旅游景区建设要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要切实着力抓好12大旅游景区、10大旅游城市、60个旅游小镇和30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加大一批有潜力的老景区的改造力度,加大开发一批新的旅游景区景点,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丰富游览内涵,使我省不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旅游景区及产品。

4)强化旅游资源与其他产业资源的融合力度

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的思路,

牢固树立“泛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理念,加大对旅游资源与其他优势资源的整合力度,要充分发挥旅游与我省文化、体育、城建、林业、房地产、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大力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小镇、旅游文化生态村、高尔夫旅游、旅游地产、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等类型的旅游景区,不断拓展旅游景区的发展空间,为拉长云南旅游产业链条和提质增效打下基础。

5)强化旅游产品从促销向营销的转变

旅游景区要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加强与有关国

际旅游组织、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部门、主要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自己的宣传促销网络,开展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促销活动,积极借助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平台加大自身产品的促销力度。一些大景区要通过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方式,实现从促销到营销的转变,认真分析客源市场和客源结构,采取针对性的营销手段,通过努力,使旅游景区的游客继续保持持续增长。

6)招商引资,不断拓展旅游景区的投融资渠道

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充分进入”的原则

下,积极拓展旅游景区的投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我省旅游景区投资不足的瓶颈制约。各级政府可以无偿补助、贴息贷款、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旅游景区的引导性投入;充分发挥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积极组织州市级的旅游投资公司,不断完善全省的旅游投融资平台,积极开发我省核心旅游资源的景区,鼓励开发我省有效益的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我省开发建设旅游景区的重要力量。同时,要加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除核心资源外,加大景区的经营权转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开发建设。此外,现有的旅游景区要加大融资力度,可以利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出让景区经营型设施、门票抵押等多中灵活的方式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7)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要积极借鉴全省以石林为代表的“综合管理模式”和丽江“大玉龙”景区整合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要加大对A级旅游景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厕所等国家标准贯彻实施力度,积极制定生态旅游、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等地方标准,加快制定我省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服务标准,加强旅游景区诚信服务建设,完善旅游景区安全保障和旅游救援设施,强化在职人员的培训,在全省主要景区积极推行专职讲解员制度,大力完善景区人性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为树立云南良好的旅游形象创造有利条件。

8)加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旅游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

关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努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绿色旅游体系。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对景观生态及旅游功能进行科学规划,减轻旅游景区的生态压力,在旅游景区大力使用新型环保材料,重点抓好景区内住宿、餐饮、交通、游览等环节的工作,开展绿色宾馆、绿色酒店、绿色消费等绿色系列活动,采用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9)处理好旅游和扶贫的关系

以公司化的模式组织社区百姓参与经营服务,丽江玉龙雪山景区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组建了社区经营服务公司将景区内19个自然村的老百姓分不同的经营项目进行公司化经营,使景区次序焕然一新,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有了质的提升,同时,社区百姓的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本文的相关材料均由云南省旅游局规划处提供。